眼下,全國夏糧小麥大規模機收基本結束,收購工作正緊鑼密鼓展開。
6月18日下午,中央儲備糧阜陽直屬庫有限公司庫區,一輛輛載滿成熟小麥的紅色送糧重卡緩緩駛入庫區現場,等待收糧作業。其中一輛已來到淺圓倉自動化液壓翻板作業線上,隨著車頭緩緩抬起,顆顆泛著清香的小麥打著滾爭先恐后翻進下方卸糧口,大概20分鐘后,50余噸小麥實現顆粒歸倉。
“新倉裝新糧,今年新啟用的淺圓倉作業效率更高,而且更利于糧食綠色安全儲存。”中儲糧阜陽直屬庫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王景偉說,為更好實現糧食顆粒歸倉,庫區新建的11棟淺圓倉目前已可全面投入使用,單倉容量達1萬噸。
王景偉介紹,與傳統平房倉相比,淺圓倉倉體結構簡單、受力均勻,占地面積小,單倉倉容大,機械化、智能化程度高,采取機械化進糧方式可將整體效率提高4倍至5倍。而且進糧過程能始終讓糧食處于封閉空間,極大減少了灰塵飛揚,改善了作業人員的工作環境。
糧食安全,國之大者。儲備糧是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重要“壓艙石”,根據儲備糧輪換制度,每年要對存儲中一定比例的中央儲備糧進行輪換。近年來,綠色儲糧技術持續創新,一系列確保糧食常儲常新、節糧減損的科技手段紛紛登場。
“每一粒小麥都是會呼吸的有機體。糧食儲藏是使小麥幾乎接近休眠狀態,從而最大程度減緩品質變化。”中儲糧阜陽直屬庫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李春林告訴記者,在儲糧方面,目前中儲糧各個直屬庫已經形成了比較成熟的技術路線,包括空調控溫、內環流控溫、氮氣氣調等。
據介紹,由于我國南北方氣候差異,不同地區糧倉采用的科學儲糧方法各有特點。比如,北方糧倉采用的內環流控溫可讓糧倉做到自帶“中央空調”——在冬季低溫天氣里,通過自然通風將冷氣儲存在糧堆內部,形成“冷芯”;夏季外溫升高時則將糧堆“冷芯”中的冷空氣抽出,吹拂糧面。冬冷夏用,自給自足,實現低溫低碳環保儲糧。此外,配合智能通風儲糧技術,設定智能通風模型參數,精準捕捉通風時機,通過降溫通風、排積熱通風、保水通風等實現科學通風。
在南方,氮氣氣調應用較為廣泛。這是一種將氮氣從空氣中分離后輸送到儲糧倉房的氮氣氣調儲糧技術,其通過降低糧堆氧氣含量,減弱糧食呼吸代謝作用,達到防治儲糧害蟲、延緩糧食品質變化的效果。
“除了氮氣,我們也在嘗試使用二氧化碳氣調。”李春林告訴記者,二氧化碳氣調儲糧的要求為35%以上的濃度維持15天。相較于氮氣氣調,其對倉房氣密性要求較小,殺蟲時間相對更快。該技術現已在平房倉應用,在淺圓倉的使用工藝需進一步研究。
不過從目前看,由于二氧化碳氣源多為外部購入,存在來源不穩定、價格波動等問題,在糧食行業尚未大面積推廣應用。在多位業內人士看來,綠色科學儲糧是大勢所趨。對已產生的二氧化碳氣體進行二次利用,既有助于節糧減損、優糧優儲,還有利于帶動相關產業發展,具有經濟、生態、社會等效益。未來,隨著技術不斷進步推動制碳成本降低,該技術有望成為實現綠色儲糧的有效路徑之一,進一步助力糧食常儲常新。(經濟日報記者 紀文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