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年來,從“推動”到“深入推動”再到“全面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頂層設計日漸清晰,但還有很多問題要去解決,特別是體制機制等關鍵環節改革還有待突破。既要有“大手筆”,也需下“繡花功”,扎實做好長江經濟帶發展“綠文章”。
作為我國“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區域發展樣板,長江經濟帶用5年時間實現了生態環境保護的“轉折性變化”,取得了經濟社會發展的“歷史性成就”,這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的結果,是沿江省市廣大干部群眾及有關部門積極參與、共同努力的結果,也是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一次生動實踐。
5年來,從“推動”到“深入推動”再到“全面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頂層設計日漸清晰,各地各部門堅持問題導向、系統思維,以釘釘子精神持續推進生態環境整治,力度之大、規模之廣、影響之深可謂前所未有。長江流域劣Ⅴ類水體首次“清零”、8000多家化工企業關改搬轉、1361座非法碼頭徹底整改、2417個違法違規項目已清理整頓……相關數字的背后,彰顯著長江經濟帶綠色發展的十足成色。
但要清醒地看到,當前的成效只是初步的、階段性的,對于長江經濟帶這個國內經濟總量最大、腹地延伸最廣的經濟區塊來說,5年的探索還只是一個開始。未來,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還有很多問題要去解決,特別是體制機制等關鍵環節改革還有待突破。對此,我們既要有“大手筆”,也需下“繡花功”,扎實做好長江經濟帶發展這篇“綠文章”。
以規劃“護綠”,厚植綠色發展沃土。推進長江經濟帶發展從一開始就確立了“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戰略導向,未來要繼續以規劃管控牢守生態空間,通過自然恢復與治理技術創新相結合,推進生態環境系統性保護修復,提升生態系統功能質量,夯實綠色發展基礎。上海崇明島“鳥進人退”、重慶銅鑼山廢棄礦坑群變“網紅小九寨”等,堪稱“護綠”范例。
用產業“添綠”,推進綠色轉型升級。一個重要課題就是要加快實現傳統產業綠色化改造,提升產業含“綠”量。一方面,要調整優化傳統產業布局,促進新舊動能轉換;另一方面,要著力培育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和先進制造業集群,形成與資源環境承載力相適應的綠色產業體系。江西九江化工園區以“五化改造”破解化工圍江難題、江蘇沿江地區著力打造先進制造業產業集群等探索,均取得了良好成效。
借科技“助綠”,培育綠色發展新動能。全面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加快推動綠色低碳發展,離不開科技創新的加持。要整合長江經濟帶沿線科教資源,強化融合發展優勢,讓更多綠色科技成果成為推動長江經濟帶綠色發展的新動力源。比如,湖北武漢、江蘇南京等地充分發揮科教資源較為集中的優勢,加快綠色成果的轉化運用,為全面塑造創新驅動發展新優勢提供了有力支撐。
在“護綠”“添綠”“助綠”的基礎上,還要進一步暢通“點綠成金”的體制機制,探索“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轉化的有效路徑。近年來,一些地區積極探索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途徑,推動資源變資產、資產變資本、資本變財富;還有一些地方通過構建跨區域生態環保協作機制,打破行政區劃的藩籬,加大改革創新力度,綠色發展的內生動力不斷被激發。實踐證明,生態環境保護與經濟社會發展不是矛盾對立的,而是相互融合促進的。
今年是“十四五”規劃的開局之年。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長江經濟帶建設被賦予了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主戰場、暢通國內國際雙循環主動脈、引領經濟高質量發展主力軍的新使命。未來,只要我們繼續保持抓鐵有痕、踏石留印的嚴實作風和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擔當精神,就一定能推動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走深走實,為構建新發展格局作出更大貢獻。(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 顧陽)
(責任編輯:王炬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