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磷石膏綜合治理,看似生態環境命題,實為發展理念的變革。這是一場需要政府、企業和社會各方共同參與的“持久戰”,是一場事關生態與產業協同并進、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突圍戰”,也是一場必須打贏的戰斗。
日前,國家發展改革委、生態環境部等11個部門以及安徽、湖北、重慶等6個長江沿線省份,共同召開磷石膏綜合治理工作電視電話會議。小小磷石膏,何以引發如此多的關注?
磷石膏是磷化工產業的主要固體廢棄物之一。近年來,伴隨著磷化工產業高速發展,磷石膏的堆積量逐年增加,成為隱藏在長江經濟帶沿線流域的“生態炸彈”。據統計,目前,我國磷石膏堆存量超過8.2億噸,年新增約7700萬噸,但綜合利用率僅為50%左右,環境風險持續積累,如不能有效治理,由此形成的“生態賬單”將會越滾越大。
磷石膏綜合治理是維護生態安全的迫切需要,也是磷化工行業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要求。因長期露天堆放,磷石膏中的可溶性氟、磷等有害物質會滲透進土壤、地下水,對周邊水系形成威脅。特別是長江經濟帶沿線省份,聚集了全國82.6%的磷石膏產量,是長江等重點流域生態安全的重大隱患。事實上,目前長江流域總磷超標斷面占比已超過其他污染物,成為長江水質改善的最大障礙。
客觀上看,對于磷石膏治理的必要性,相關地區和企業并非不知道,但治理成本與資源利用之間的收益倒掛,讓磷石膏綜合利用成了“費力不討好”的事。有企業曾算過一筆賬:即便有了地方10%的設備投資補貼,但磷石膏無害化處理生產線的總投資與回收年限相比,“還不如繳罰款來得劃算”。也有企業選擇傳統的露天堆放,但越來越高的堆渣費用支出,讓企業陷入了“越生產越賠錢”的兩難困境。
磷石膏雖屬于固體廢棄物,但它依然存在循環利用的價值,屬于潛在可開發利用的資源。從技術層面看,經過技術處理后的磷石膏,可轉化為建筑石膏粉、路基材料、生態修復劑等產品。不過,當前磷石膏無害化處理門檻較高,總體產品以低端建材為主,同質化嚴重,市場競爭力不強,這也導致了企業對磷石膏綜合利用的動力不足。
針對上述問題,此次電視電話會議明確提出,要充分認識磷石膏問題的嚴峻性和緊迫性,拿出有力有效舉措、狠抓工作落實,切實維護長江生態環境安全,支撐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會議從聚焦磷石膏安全處置和綜合利用、科學劃分磷石膏庫風險等級、積極拓展磷石膏綜合利用場景、建立健全磷石膏綜合治理長效機制等方面,對磷石膏綜合治理工作進行了具體部署。
當務之急,要處理好兩方面的關系:一是技術性與經濟性的關系。當前,磷石膏制品八成應用于低端建材,市場總體認可度不高,如何通過多措并舉實現磷石膏制品從“能用”轉向“好用”,是磷石膏綜合利用的痛點,也是難點。二是短期舉措與長效機制的關系。從以往經驗看,短期內通過設備補貼、納入政府采購目錄等舉措,確實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磷石膏利用,但從長遠看,需要從堅持立法與標準先行、強化市場杠桿調節等方面入手,著力構建起磷石膏綜合治理的長效機制。
磷石膏綜合治理,看似生態環境命題,實為發展理念的變革。這是一場需要政府、企業和社會各方共同參與的“持久戰”,是一場事關生態與產業協同并進、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突圍戰”,也是一場必須打贏的戰斗。正如電視電話會議所要求的那樣,在做好頂層設計的基礎上,要緊盯目標、倒排工期、掛圖作戰,真正讓磷石膏從“生態包袱”轉化為“綠色財富”。 (作者:顧陽 來源: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