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用跨省遠行,不必請假湊假,找個臨近城市、郊區景點玩上一兩天,一場說走就走的“微度假”,正逐漸成為年輕人周末休閑的“標配”。
“微度假”是一種時間投入更少、地理半徑更小、節奏更松弛的度假形式,通常在周末和小長假進行。從鄉野民宿到“City Walk”,從草地露營到森林騎行,“微度假”的形式越來越多樣,展現了消費升級趨勢下生活方式的改變,為文旅產業注入了新的增長動能。
“微度假”之所以受到青睞,得益于交通條件的持續優化,也源于消費理念的變化。隨著高鐵網絡的完善和自駕游的普及,“3小時旅游圈”日漸成型,人們能夠更輕松地實現短途出游。同時,旅游不再只是走馬觀花式的“到此一游”,越來越多的游客開始追求身心放松的體驗感。城市周邊文旅資源的不斷開發與升級,也為“換個空間生活”提供了更多元的選擇。
不過,當前不少“微度假”目的地仍處于“拼湊式開發”的初級階段,存在基礎設施薄弱、服務體系不健全、旅游產品同質化等現象,亟需補齊短板、提升服務。
“微度假”場所應優化產品結構,打破景點景區的單一格局,以“住宿+娛樂+康養+運動”的復合模式打造豐富的場景。同時,深挖本地文化資源,推動品牌建設,講好文旅故事。此外,還可以推動智慧旅游平臺建設,加強從業人員培訓,提升服務水平與游客體驗。
政策層面也需持續加力,探索“微度假”的業態融合、空間布局和服務供給方向。從《關于建設高質量戶外運動目的地的指導意見》等文件出臺,到周末2.5天休假模式的探索,再到各地推出的“周末游地圖”“城市輕旅清單”“快旅慢游線路”,一個以“周末經濟”為核心的文旅消費支點正逐步構建。下一步,可鼓勵有條件的地方結合自身特色,出臺“微度假”相關激勵政策,將服務質量高、配套完善、游客滿意度高的項目打造為區域級口碑目的地。(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劉沛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