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我國林草中藥材產業發展成效斐然,各地利用優良的森林生態環境,以森林藥材和林下種植中藥材為抓手,采取多種措施推動林草中藥材的高質量發展。比如,廣西創建靈芝、金花茶等地理標志產品,發布多項地方標準;湖南大力發展“湘九味”及食藥同源中藥材林下種植體系;貴州推動天麻、重樓等道地優勢中藥材林下仿野生種植。
與傳統種植模式相比,林下中藥材種植亮點突出。它可仿野生種植,減少人工干預,提升藥材品質;能因地制宜,在喬木、灌木、竹林等林下種植不同類型中藥材;還可充分利用林下空間發展立體復合種植,實現資源高效利用。同時,在喜陰和耐陰品種篩選上取得突破,解決了林下中藥材種植受林上空間郁閉度限制的難題,為提高產量、提升品質和增加收益提供了保障。
在產業鏈延伸方面,全國多地從傳統林下中藥材種植向產地初加工、“林藥+產品”深加工發展,呈現系列化、高附加值發展態勢,形成了中藥飲片、中藥提取、中成藥、保健食品、化妝品等中藥材全品類產品體系。部分地區還探索出“林藥+旅游”等產業融合發展模式,提升綜合效益。
不過,當前我國林下中藥材種植也面臨著一系列亟待解決的問題。首先是環境適配性問題。不同中藥材對光照的需求差異顯著,只有將藥用植物的光需求與林分郁閉度精準匹配,才能保障其良好生長并實現穩定量產。其次是種質與栽培技術方面存在瓶頸。林下種植多選用野生馴化品種,然而種源混雜與退化現象較為嚴重,且種子種苗標準欠缺,給種植工作帶來了諸多困難,制約了產業的規范化發展。最后是采收與加工技術存在短板。由于林下地形復雜,傳統采收機械難以進入,機械化應用受到極大限制,同時產地初加工配套設施也不夠完善。
推動林下中藥材產業高質量發展,科技賦能是核心驅動力。通過技術創新、數字化應用和智能化升級,可實現從“靠天吃飯”到“數據驅動”的轉型,形成“智慧種植—精準加工—透明市場—生態可持續”的良性循環。品牌建設是關鍵抓手,有助于提升產品附加值、增強市場競爭力,破解“優質不優價”困境,推動產業從低端原料供應向高價值品牌經濟轉型。三產融合是重要舉措,通過產業鏈延伸、價值鏈提升和功能鏈拓展,改變林下中藥材產業“種藥賣藥”的單一模式,構建種植、加工、服務一體化的現代產業體系。
實現林下中藥材種植生態保護與經濟效益雙贏,需要因地制宜、科學規劃,依托森林資源分布特點選擇合適品種,合理規劃種植密度和布局;聚焦特色產業,挖掘林地生態潛力,培育道地中藥材,推動深加工,提升產品附加值;完善監管體系,加強質量監管,推行標準化生產,建立質量追溯體系,從源頭保障產品品質;開展專項執法行動,保障產業健康發展。
(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楊立彬 毛炎新 作者分別系國家林草局產業發展規劃院高級工程師、國家林草局發展研究中心教授級高工)